导航: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江苏高考 >> 文章正文
 
2009年南京高三期末考试试卷质量报告出炉
整理自:龙虎网 2009-1-20 10:33:23

2009年南京高三期末考试试卷质量报告出炉

【龙虎网报道】南京高三学生统一期末考试已经结束,这次考试既是对前面复习的有效检验,也是为下一轮复习“查缺补漏”。虽然现在考生的成绩都已经出来了,但是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每科和其他学生相比考得究竟怎么样,这次考试中又暴露出哪些普遍的问题,以及如何针对这些问题重新调整自己的复习策略。昨天,南京市教研室核心专家组老师就这次模拟考试作出权威分析,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显示,南京高三学生在9门功课上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在09年高考中地位显著的语数外三大学科普遍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应用能力差以及答题不规范等问题。

  语文抗震和奥运素材被滥用了

  暴露问题:1、审题不够仔细,片面理解图意,表述意思含混,如第3题;2、缺少上下文意识,不会“通”读材料,如第4题;3、积累少,常识缺乏,对实词“呼”“宰”“茗”“饱”“若”、虚词“以”等理解错误,望文生义现象严重,不少译文不通畅甚至不合文法,如第8题;4、词句理解不准确,分析作答不具体,如第9题;5、由于不理解原意,名句默写似是而非,或者习非为是,如第10题;6、作文中暴露出的问题如下:①审题不明,吃不准材料的核心内涵,或另起炉灶,或信马由缰。②立意不高,缺少深入的思考及开放的思维。③视野窄,积累少,选材撞车;很多时候落入俗套,抗震救灾、奥运等题材被滥用。④逻辑混乱,文体特征不明显;议论文缺乏分论点支撑,思路混乱;出现一批套作、仿作,或者干脆扩写材料,不会写材料作文。

  查缺建议:1、强化工整书写、作文修改意识,纠正错别字迫在眉睫;2、强化弱“项”,清理弱“点”,不做过多的综合卷。就本次检测看来,南京高三学生较薄弱的是三种能力:识记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凡考查识记能力的考点(字音、名句),要以短平快的方式化整为散,反复练,及时批,抓订正,重整理;3、文言文阅读暴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词积累不足,虚词掌握模糊,分析综合能力较低。在下一阶段,一是要把熟读课内经典和精练课外语段相结合;二是把整理积累和平时训练相结合;三是狠抓文言文翻译;4、现代文阅读复习要注意努力增强两种意识,一是原文意识,言必有据,要不厌其烦地搜索原文,鼓励在原文中圈划。二是要点意识。不管是照抄,还是改写,要依据题目要求和分值衡量自己所答文字的“含金量”(针对大阅读);5、立足于写好“规范”作文。把整篇写作和专项训练相结合,特别要加强审题、构思训练。①“三基本”(基本明白,基本通顺,基本完整)是脱贫线,力求人人上线。②要拿发展分,语言是关键。可在锤炼佳句,精写语段上下功夫。③文体要明晰,书写要规范。

  数学常规题解得还是乱

  暴露问题:1、对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理解和掌握不到位,对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不清晰。如第1、5、10、15题,这些题涉及的解决方法比较常规,但从考试情况看,学生掌握情况还不理想。这说明学生知道一点,但还是有点乱,不能很快地检索到解题方法,不能选择好的解题方法。这种现象是下一个阶段必须要重点解决的问题;2、重点知识和重要方法(如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在高考中常考,也比较容易得分。此次考试学生在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问题上得分情况不够理想。如第18题,简单问题复杂化,思路不清晰,计算(特别是有关字母的运算)不过关;第19题,解决的方法是常规方法,但实际情况是好像知道一点,但实际操作时,丢三落四,处处有问题;3、表达规范欠缺。这次考试突出表现立体几何等内容上,很多学生在此出现了较多的无谓失分。如第17题,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的证明,该说的没有说清楚;4、计算能力比较弱,特别是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眼高手低。如第2、5、15、18题等;5、学生“读题”的能力较弱。对题目中有什么,求什么,常规的转化方法等不清晰,不能很好地转化,进而就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如第4、12、14题等。

  查缺建议:1、从这次考试看,有一定综合的中档题的得分不理想,包括填空题和解答题的前三题,在这类题上,得分空间很大。下一个阶段,一要加强填空题的专项训练,强调正确率的前提下,提升速度;二要加强解答题前三题的专项训练,如围绕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简单的应用题(包括函数、导数、概率、三角等知识)展开,题不要难,做完后,交流和反思解决这些问题的常规方法;2、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强化计算。对计算,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算”,它更是一个“理”,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同学之间的对比,感受不同的算法,进而体会到“算在想之后,想在算之前”的重要,提高运算能力。

  英语阅读理解把握主题不到位

  暴露问题:1、选择题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对冠词的运用把握不准、连词得分率不太理想、学生分析句子成分的能力还较弱等,本次测试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基本规则和原理掌握不牢,学生归纳语言现象意识不强;2、完形填空中主要反映了学生在学习单词时满足了书本上的内容,在引申意思上没有重视,同时使用排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如对搭配问题判断不准,不会把单词运用放在特定的语境中;3、阅读理解中对文章的主题把握不到位。对作者态度的推理不够准确。对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不清晰。同时学生解题时间安排不当,在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心理发生变化,变得急躁;4、书面表达是反映学生能否使用适当的词汇、词组和句型连贯表达意思的题型。书面表达的题材是学生住校还是租房的看法,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学生写的不是很好。基本句式不会运用、简单的词汇形式变化把握不好、常规表达模糊不清、不能很好连接上下文、常用连接词不会合理运用。

  查缺建议:1.强化单词识记,夯实语言基础。阅读理解是高考的重点,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有目的、有计划的识记《09考试说明》中的词汇是高考备考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变换识记方式,不仅要英汉互译,还要采用归纳,联想,对比等方法来提高单词识记的效率。另外,考生每天要坚持记忆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断回头看没有记住的词,通过这样的循环反复,才能巩固词汇的记忆,为提高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2、加强听力训练,掌握答题技巧。在听的过程中,考生可以充分利用听录音前的时间和听各段对话之间的停顿间隙,速读一遍该语段的全部题干和选项。然后聆听、理解、推测并作出选择。在听语篇时要抓住以下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便较好地理解主旨要义;获取具体事实信息,推断说话背景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理解说话者意图、观点或态度。听力训练中遇到困难时,要学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切忌因急躁而影响聆听后面的内容,有时还要学会放弃;3、坚持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这只能靠考生持之以恒、踏踏实实的阅读训练。每天要精选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各种题材短文2—3篇,阅读速度为每分钟80—120词。所选文章难度要稍高于自己的实际阅读理解水平,阅读太易或太难的文章都不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狠抓口笔头训练,提高写作能力。笔头训练要强调突出要点、语句正确、书写规范、大小写、标点符号正确,词数不能少于100词,也不能多于150词。

  物理实验题仍是失分的重点

  暴露问题:1、从试卷中反映出一些学生在解答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对答题的规范化重视程度不够。一些考生不能准确地使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过程,不能用物理学科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路;2、有些考生审题不够仔细,甚至于不审题,就草草作答,结果解答是答非所问。卷面上写得满满的,但有效得分点极少;3、物理问题的过程图景分析很重要,如果对物理问题的过程图景分析不清,就不可能正确地解答物理问题。本次考试中学生因对物理过程的运动图景分析不清而失分很多;4.实验能力薄弱、未能掌握基本技能。本次考试的实验题仍是失分的重点,考生的答题情况不是十分理想。

  查缺建议:高三物理最后阶段的教学中,仍要强调规范解题、注重解题表述的细节,要进行读题、审题、运算能力的专项训练,使其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定期进行“纠错”训练,平时讲课和练习就要强调规范、注重细节,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欠缺

  暴露问题:1、自然地理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由于学生对自然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理解不够,自然地理方面的试题得分率普遍不太理想,如第2题得分率低的原因是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理解得不到位。如第5题关于河流的流向的判断,学生答题的错误率高,其主要原因是对等高线知识及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掌握不到位。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流水溶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的区别不清晰;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与季节的关系判断不清等。这些既是自然地理的难点,也是自然地理的重点内容。

  2、知识应用能力欠缺。本次测试命题的一个重要导向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不少学生不能适应在给定的情境下解决问题,不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正确判断。如第16题,大多数学生能够记住“区域”的含义,但具体到图示的黄河流域,学生就难以判断了。如第24题,学生对“薪柴”、“粮食”的运输情况的了解缺少生活经验。如第25题,一些学生不会从提供的数据中准确判断。

  3、空间判断能力不强。尽管新高考对区域地理内容不再专门考查,但空间判断能力对于地理学习十分必要。本次测试中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空间判断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第1题、第2题、第13题、第20题、第22题等试题,判断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与地理空间判断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关系。

  4、语言表述不规范。不少学生不能按照试题的要求,用规范的语言回答问题,答案的组织不能做到全面、有序。

  查缺建议:1、加强必修模块基础知识的复习与过关。因此,在下一阶段复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过关训练,切实完成好2009年高三基础知识过关题,教师应在学生训练过程中逐步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2、适当加强地理空间判断能力的训练。在下一阶段复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地图构建空间概念,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应专题化,着重在于分析区域特征和差异,掌握地理要素间的联系。3、加强信息的获取、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训练。学生从掌握基础知识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需要经历一个训练过程,在下一阶段复习中,教师应进行专题训练与讲评。4、加强规范答题的训练。地理学科考试中的语言表达应符合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有序性等的要求。科学性是要求对问题的回答要正确,达到准确无误。全面性是要求回答问题要完整,不能有要点的缺漏。针对性是指在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如果抓不住重点,将不相干的答案写得很多,就会影响整卷的完成速度与质量。有序性是要求考生应对答案内容进行梳理,使得答案规范、整洁、清晰。同时,还要注意减少错别字。

  历史知识体系梳理不清

  暴露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主干内容把握不牢,历史知识的体系不清。

  2、审题不清,概念不明。无法揣摩试题的考查意图。对知识体系梳理不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把握不准。

  3、阅读理解能力欠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强,材料信息把握欠缺。

  4、答题不准,或答非所问。表述不清晰,语言不规范。

  查缺建议:1、依托教材,夯实基础知识。高考试题尽管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知识的落脚点都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因此,熟悉教材,夯实基础是高考取胜的根本保障。2、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根据新课程高考的命题特点,在下一阶段的复习中,应进一步理清历史发展的专题线索,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框架结构。既要按照教材的体例,理解、掌握政治、经济、文化文明史的发展脉络、阶段特征,又要打破教材的体例,学会阐释不同时期这三个文明史之间的关系,做到既回归通史,又不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简单罗列。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打下基础。3、抓主干,突出重点知识复习。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复习,抓住主干知识,加强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其特征和本质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反对死记硬背。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要强化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地练习,特别是抓好学科内综合训练。4、要处理好讲、练、评的关系。在高三复习最后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时间紧任务重,应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力求做到“精讲”、“精练”、“细评”,讲练结合,练后细评。5、加强学法指导,多在“落实”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会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整合,将历史知识进行纵向的、横向的多方位的延伸、交叉和联系,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有的放矢地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不仅让学生“多看”、“多想”,而且要“多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已学知识遗忘率高

  暴露问题:1、基础不扎实,对已学知识的遗忘率较高。

  2.理解不够深,能力不足,特别是一个空格上有多个答案的题目,得分率非常低。选择题的得分率较低。

  3.教材内容不熟练,分析问题能力不足,解题时抓不住问题的实质。

  4.审题能力差,作答不规范,表述不准确。

  查缺建议:1.狠抓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争取基础知识少丢分,甚至不丢分,提高学生的基础过关率。2.加强阶段性综合训练,经常性的反馈与及时性巩固相结合,降低学生的遗忘率。3.加强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4.加强对学生规范答题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不能让学生在简单的题目上拿不到分。5.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技巧。6.加强研究与比对教材,取其精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7.学习考试说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把握复习的尺度,帮助学生克服畏难、盲目与轻松心理。8.选修教材的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和实验能力在后面复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9.教师要注重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层次好一点的学生在解题方法上多予以指导。10.立足课堂,精讲精练,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化学“四基”掌握不扎实

  暴露问题:1、对化学“四基”掌握不够扎实。许多题目失分都与此有关。例如,第5题考查学过的一些重要的物质检验实验,第10题考查短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得分率都不高。有些学校复习进度较慢,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还没有进行专题复习,导致考查这些内容的题目得分率偏低,例如第11、15、19、20、21A题。

  2、信息获取加工和迁移应用能力较弱。例如第15题,许多学生不能根据氢氧化锌沉淀生成和溶解的pH信息以及学过的氢氧化铝两性电离写出氢氧化锌的电离方程式;第18题有许多学生不能根据题目所给的光化学烟雾日变化曲线分析二次污染物。

  3、化学计算和综合能力较差。表现在化学计算题(20题)、实验流程分析题(14和15题)、无机框图推断题(16题)、有机合成题(19题)失分较多。

  4、审题能力和答题规范要加强训练。例如,第18题,有些学生对题目中的“光化学反应”没有理解清楚,把NO当成二次污染物。

  查缺建议:1.建立“四基”网络。学习化学新课程是按照模块进行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分散在不同模块、不同章节出现。复习既要依据教材又要打破模块界限,对《测试说明》中所列考试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复习,形成化学知识体系,扫除知识盲点。复习顺序可以按照所学教材顺序进行,但对相关考点在不同模块中学过的内容要进行联想和发散思维,充分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理论知识来理解物质性质及其反应规律,并将相关的概念、实验和计算融入其中,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同时注意训练和提高化学信息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达到能综合应用“四基”解决典型化学问题的目的。2.专题强化重点。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针对考试热点和重点进行专题复习。如选择题考点专题、非选择题题型与内容专题(无机框图推断、化工流程分析专题、有机合成与推断专题、化学反应原理专题、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化学实验专题、化学计算专题等)。按各个专题的考试要求全面梳理“四基”,汇集各专题的典型试题分析四基的考查特点和解题规律,通过变式训练提高应用能力。3.训练提高能力。精选习题进行有效、科学训练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审题、答题规范和答题速度训练,更要重视解题反思:每题考查了哪些“四基”?做过的相似题目有哪些?还可以怎样变化进行考查?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是什么?通过反思总结,达到回归教材、明确考试要求、强化基础、举一反三、提高迁移应用能力等目的。4.纠错减少失误。各种练习中的错误或不会解答的问题暴露了复习的漏洞,值得认真反思:审题是否准确?思考是否全面严谨?答题是否规范?所考查的哪些“四基”没有掌握?及时反思和矫正错误,弥补复习中的漏洞,减少答题失误,是重要的有效复习策略。

  

  政治观点与材料“两张皮”

  暴露问题:1、基础不牢固、主干知识理解不到位。部分学生混淆概念,如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自发性民主决策方式与民主监督方式等。

  2、读题、审题能力欠缺,未能抓住有效信息。部分学生仅分析材料,看不清设问要求,只从现象入手。

  3、观点与材料两张皮,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不少学生脱离材料,仅仅把死记的知识进行罗列,从理论上作分析;把材料提供信息抛在一边等。

  4、答题不规范,政治术语不强。不少学生答案缺乏要点,条理不清楚;思维混乱,有些学生不会用政治术语回答问题,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查缺建议:1.夯实基础,记死学活。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决定性意义。在平时复习中,力求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识记和理解;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做到点、线、面的结合,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2.树立人文精神。平时复习过程中,准确把握好高考方向,密切联系社会实际问题,善于创设新的试题情景,注重探究、体现课改,更多注重培养自主性,创新性;注重过程性更加关注对文化内容的审美和鉴赏,着力提高人文素养,树立人文精神的取向。3.提高解题技巧,培养综合能力。研究高考试卷解题的一般规律和解题思路,认真读题、审题,善于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对知识进行整合,答题有要点,规范政治术语。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资料库
    ·教育部2009年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
    ·2003~2009年广西区大学前4名排行榜
    ·2003~2009广东省大学前10名排行榜
    ·2003~2009福建省大学前4名排行榜
    ·2003~2009年北京市大学前20名排行榜
    ·2003~2009年安徽省大学前8名排行榜
    ·2003~2009甘肃省大学前3名
    ·2003~2009贵州省大学前3名
    ·2003~2009河北省大学前8名
    ·2003~2009河南省大学前8名
    ·2003~2008黑龙江省大学前8名排行榜
    ·2003~2009年湖北省大学前10名排行榜
    ·2003~2009年山西省大学排行前5名
    ·2003~2009浙江省大学前7名
    ·2003~2008湖南省大学前6名
    ·2003~2009吉林省大学前8名
    ·2003~2009江苏省大学前13名
    ·2003~2009江西省大学前5名
    ·2003~2009辽宁省大学前12名
    ·2003~2009内蒙古区大学前3名
    ·2003~2009山东省大学前12名
    ·2003~2009陕西省大学前10名
    ·2003~2009上海市大学前10名
    ·2003~2009四川省大学前8名
    ·2003~2009天津市大学前6名
    ·2003~2009新疆区大学前3名
    ·2003~2009云南省大学前4名
    ·2003~2009重庆市大学前5名
    ·2009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前20强
    ·2009年中国一般大学排行榜前30强
    ·2009年中国重点大学排行榜
    ·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名单榜单对比
    ·本科专业目录
    ·2009年有资格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名单
    ·008年度同意撤销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
    ·008年度需评估的高等学校医学类专科专业名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医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教育部不同意增设的第二学士学位专
    ·008年度教育部同意增设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2008年中国高校代表性富豪校友名单
    ·2008年中国富豪就读高校地区分布情况
    ·2008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
    ·1999-2008年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
    ·2009年中国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排名名单
    ·中国37所研究型大学名单及地域分布
    ·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简介